首页 > 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 > 典型案例 > 市场监管总局:市场监管服务型执法典型案例

案例一:杭州市热电企业无主观过错不执行政府定价不予行政处罚系列案来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打印

  【基本案情】

  根据国家燃煤发电机组环保电价及设施运行监管办法和属地非省统调公用热电联产发电机组环保电价考核办法规定,环保部门将热电企业的排放监测结果抄告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对超标排放大气污染物的热电企业作出没收环保电价的行政处罚决定。2024年,杭州市市场监管局根据市生态环境局来函抄告情况,对11家热电企业立案调查。经查,当事人存在超标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并收取环保电价款的行为,不符合上述环保电价政策要求,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十二条的规定,构成不执行政府定价的违法行为。经调查,燃煤热电企业超比例排放行为,多由发电机组启动、设施退出、机组负荷不稳定等客观因素导致,虽存在超排放事实,但无主观过错。通过深入走访,当事人已完成环保设施设备技术改造,通过了生态环境部门的竣工验收,但即便企业已达到超低排放要求,受发电机组各种原因导致的启停、检修等不可抗力因素影响,也难以保证全年排放指标完全达标。鉴于当事人无主观过错,杭州市市场监管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第二款及《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管理办法》第十条第(四)项的规定,决定对当事人不予行政处罚。同时,基于环保考核要求,决定对11家当事人合计多收的环保电价款4.17万元予以收缴。

    【典型意义】

  推进服务型执法,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实现从“管制导向”向“服务导向”转变。本案在办理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全面、充分、客观地调查发电企业的超排原因,依法适用不予行政处罚。既严格遵循了法律规定,又给予企业合理的容错空间,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一是认真调查,深入走访,不仅发现了违法事实,而且找到了违法行为发生的原因,排除了企业的主观故意。二是避免了企业因行政处罚而面临的信用受损、融资困难等问题,使企业能将更多精力和资金投入到生产经营与环保技术升级中,助力企业持续发展。三是针对发电企业多收环保电价款项上缴难问题,通过收缴多收环保电价款的方式,明确上缴渠道,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企业和相关部门的难题,确保财政资金应收尽收,维护了财政收支的规范性和严肃性,也为类似问题的处理提供了有益参考。

                                                                                                                                                                                                               

  《民营经济促进法》相关条款:

  第五十一条 对民营经济组织及其经营者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应当按照与其他经济组织及其经营者同等原则实施。对违法行为依法需要实施行政处罚或者采取其他措施的,应当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违法行为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定的从轻、减轻或者不予处罚情形的,依照其规定从轻、减轻或者不予处罚。